舌尖上的心情

你的女儿十多岁,为了应付大考而废寝忘食,但是出炉的成绩却令她大失所望。当天晚上,她买了几大包薯片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。只听她自怜自哀地说,“我的心情糟透了。我想把这些全都吃下去。”听起来很熟悉,对吗?

这可能是情绪化进食的反应,即一个人突然增加食量,用来应付心情的需要或慰藉心中感受的一种方式,特別是处于压力大、紧张、伤心、无聊、孤独或焦虑等负面情绪状态的时候。当人们进食并非是因为饥饿,而是为了缓解自己的情绪时,就会出现这种情绪化进食行为;于是有了‘安抚心情的食物’这个名称。这种行为可能会演变成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,并持续至成年,增加肥胖、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健康相关问题的风险。一些研究也将情绪化进食和认知障碍联系起来,特別是在肥胖的青少年当中。

生理或情绪上的饥饿?

当我们处于压力状态时,身体会产生更多的皮质醇,促使我们想要进食,并导致情绪饥饿。摄入糖和碳水化合物,也会诱使身体释放多巴胺,让我们从狂吃中获得‘慰藉’。事实上,要区分情绪饥饿和真正的生理饥饿并不容易。这里有一些小提示可供参考:

生理饥饿

  • 饥饿感是缓慢到来且可以忍耐的
  • 可从摄入任何的食物或份量中获得满足
  • 填饱肚子后会停止进食
  • 吃后不会产生愧疚感

情绪饥饿

  • 饥饿感是突如其来且迫切需要的
  • 渴求一些特定的食物(如披萨、冰淇淋、薯片等)
  • 会吃得比平常多
  • 吃后会产生愧疚感

没有人可以完全不受情绪化进食的影响。有时候,即便你辛苦劳累了一整天,你也会克制不了这种冲动。由于荷尔蒙的变化,正值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情绪饥饿的影响。尽管如此,我们还是有办法改善情绪化进食的倾向,避免养成一种习惯。如何控制情绪化进食

  • 确定饥饿感。问问孩子是真饿还是情绪上的饥饿?如果孩子在一小时前吃过午餐,没有饥肠辘辘,那么它可能只是一种渴求和冲动。这时可让孩子进行其他的活动或喝水。请参考上表的小提示。
  • 管理压力。很多时候,情绪化进食是由压力引起的。找出压力的来源并解决它。冥想、经常运动,以及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减轻压力。
  • 打发空虚和无聊。空虚和无聊的时候也会产生想要吃东西的冲动。在百无聊赖时,与其狂吃零食,不如建议孩子去散散步、听听音乐、读读书报或培养一种嗜好。参与其他活动是消除“情绪饥饿”的良好办法。
  • 避开安抚心情的食物。避免在家里收藏孩子喜欢用来慰藉负面情绪的食物。孩子在生气、伤心或心情沮丧低落时,可暂缓到杂货店采购物品。
  • 选择健康的小食。以低卡路里的小食取代孩子平常爱吃,用于安抚心情的食物;或者选择较健康的食物,如水果或全麦无盐薯片。
  • 记食品日志。叫孩子记录她的饮食习惯,即吃什么、吃的时间、吃的份量,以及吃的时候的心情。过了一段时间后,孩子将能够从日志中看到食物和情绪之间的联系,帮助她做出更好的选择。
  • 父母以身作则。记住,父母是孩子的学习榜样。在耳濡目染下,孩子也沾染了你的一些习惯。当他们看到你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吃冰淇淋,他们年长后也可能会养成同样的习惯。
  • 食物不是工具。当孩子哭闹的时候,你用饼干来哄他们,久而久之,他们就会把饼干联想成安抚心情的食物。避免使用食物作为奖励或管教孩子的工具,因为在潜移默化下,孩子可能会因而‘学会’情绪化进食。

情绪化进食的问题在于,它不仅在进食后无法得到满足感,同时也不能摆脱先前造成冲动进食的那些负面情绪。如果情绪化进食的问题恶化,可寻求专家的协助。营养师可以帮助确认饮食模式,给予你的孩子正确的饮食辅导;治疗师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应对压力或抑郁的来源。今天就为家人的饮食好好把关吧!

推荐阅读:社交媒体影响饮食潮流

Subscribe to our parenting newsletter.

Comments